欢迎访问安徽强旺调味食品有限公司官网,期待与您的合作!
服务热线:400-101-9889
【聚焦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 ● 展示安徽制造业企业】
来源:安徽经济网 | 作者:佚名 | 发布时间: 2019-09-20 | 731 次浏览 | 分享到:
【聚焦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●展示安徽制造业企业(15)】强旺集团:从小作坊到领跑调味品市场

       从一款单品到几十种产品,从年出口额十几万美元到4000多万美元,从一个破旧的小作坊到细分市场领跑者……在皖西北的界首市,安徽强旺集团用10年时间成就创业神话。如今,作为界首市规模最大出口企业的强旺集团,已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功能性复合调味品单体企业。
       在强旺集团产品陈列大厅,蔬菜味汤料、鸡精块、固体番茄酱、咖喱粉状调包……各式包装精美的复合调味品令人眼花缭乱,如同进入一个调味品大卖场。




  “这里面的每一个产品,都是我们科技研发的结晶,拥有自主知识产权,才能掌握市场主动权。”强旺集团董事长张强介绍,作为一家集调味食品加工、生物工程、食品科技研发、国际贸易于一体的外向型企业,以自主研发功能性复合调味品为主,年生产能力达10万吨,产品远销非洲、欧洲、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  而这位调味品行业“单打冠军”年龄只有12岁。早在2006年,国企离职的张强怀揣着自筹的36万元资金,开始了自主创业生涯。 “最初只是个作坊式的小厂,连购买的生产设备也是二手的,2009年进入产业园后才算打开局面,没想到能够成就今天的局面。”追忆往昔创业生涯,张强忆苦思甜。
  生物技术是未来科技竞争热点。强旺将生物技术运用到调味料生产中,不仅能够提升产品的鲜度,还让调味料具有了一定的保健功能。 “企业研发的生物肽调味料能够提高人体机能、抗衰老,特别是对‘三高’有预防作用,符合现代人的消费观念,这个产品推出后,年销售量增长30%。”张强说。近年来,像生物肽调味料产品一样的新品,强旺集团先后开发出三大系列40多种,累计获得各项专利196项。
攻克核心技术高新产品产业化
  在强旺集团的科研中心,有两台“长相”奇特的设备,一台设备上布满小托盘,另一台设备上拖着长长的管子。“这是从国外引进的电子舌和电子鼻,它们可比人的味觉要精确多了。”科研中心负责人谷雷介绍,以往产品试验过程中主要靠人工品尝,精度难以量化。现在使用这套设备,只需要把材料放进去,酸甜苦咸鲜涩一测便知,精确量化。
  “我们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收入的6.8%。”张强说,企业研发投入很大,产品中试一次就要几十万元,有时候一款产品的研发往往要经过几十次中试,但这些投入“值”。 “过去我们的产品经常被模仿,现在基本不用担心产品被抄袭,因为通过自主研发我们掌握了核心技术,很难被模仿了。”
  “实验室的小样以克计算,而中试产品是以吨计算,通过中试就是要把实验室小样放大,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。”在张强看来,很多科研院校具有研发能力,并不缺少科研成果,但是缺乏中试条件,很多成果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,转化率不高。而强旺正好利用自身产业平台,加强与科研院校的产学研合作,牢牢把握产业研发主动权。
  强旺集团以产学研科技研发资源为基础,围绕产品研发中试,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力度。分别与江南大学、合肥工业大学、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、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等 9所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,建立了国家级、省级2个博士后工作站,站内外合作博士达56人。目前公司现拥有各项专利196项,获批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,十余种产品被认定为省级新产品、高新技术产品。
  依托高校的人才优势、技术优势,联合强旺集团的产业优势,探索多种形式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,是解决实验室技术到产业化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的有效途径,双方战略合作能把大学的研究成果、企业优势和市场潜力有力地结合起来,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生产力。
  “过去一条线要三四十人,现在两条线只需要1个人。整个自动化生产车间只需5名工人管理即可维持运转。”强旺集团副总经理武振山介绍,机器换人大幅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,从物料混合到压片,再到包装成型,全部实现自动化。避免了人与物料直接接触,也从源头上杜绝了污染的发生。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,产品品质和一致性也明显提升。
  多年来,强旺集团坚持走“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、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”的新型工业化道路,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,公司厂区网络系统整体光纤到桌面,110余个信息点分布在公司各个场所。具备了全球领先的信息化指挥中心、多功能会议室、企业文化信息中心、科技情报中心,实现了生产的智能化管理,日常工作的网络化办公,研发资源的多元化收集。同时,为了强化科技支撑,企业还引进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,建立了智能信息中心,对相关生产设备进行信息化改造,使生产的每一个产品都实现了质量可追溯。